原标题:【解读】世界杯第11比赛日:VAR介入疑违规,阿根廷再获争议点球

在世界杯小组赛最后一轮突尼斯1:0法国的对决读秒阶段,格列兹曼射门得手,“绝平”突尼斯,但随后VAR介入,当值主裁新西兰人马修·康格判罚越位犯规,进球无效,引发了巨大争议。

在法国队队员向罚球区内传球的瞬间,格列兹曼的确处在越位位置,但随后他既没有触球,也没有做出干扰对方队员的行为,突尼斯队3号塔勒比头球没有顶远,格列兹曼跟上抽射破门。

首先来分析是否构成越位犯规的问题。传球时队友处在越位位置,如果球经对方队员折射/反弹,或对方队员有意救球,这之后一旦原本处在越位位置的队员触球或干扰对方队员,那么是需要判罚越位犯规的;如果该队员在对手有意触球之后得球,则不构成越位犯规。

规则中规定,“救球”是指队员阻止或试图阻止将要进入球门或极为接近球门的球,比如门将的扑救以及队员的门前封堵等行为,塔勒比的头球并不属于这个范畴。

这样一来,这个问题便可以简化为——塔勒比的头球是“折射/反弹”还是“有意触球”。

第一助理裁判员特维塔·马克西尼对其的临场判断显然是“有意触球”,所以他在进球后并未举旗示意越位,而VAR阿卜杜拉·马里则持有不同意见,他认为球是经塔勒比的头反弹到格列兹曼脚下的。

在去年的欧国联决赛中,埃里克·加西亚试图铲断法国队的直塞球,铲到了球但并未改变球的走向,随后被原先处在越位位置的姆巴佩得到,单刀破门,最终裁判判定进球有效,加西亚的铲球属于“有意触球”,所以姆巴佩并不构成越位犯规,同样引发了巨大争议。

争议判罚出现后,IFAB(国际足球理事会)立即开会讨论了越位规则中有关“有意触球”的规定,并于今年七月份在官网发布了对规则中此部分条款的额外解读与判定标准,明确了“有意触球”是指队员在有获得球权/向队友传球/通过踢或顶的方式将球解围的可能性的情况下做出的动作。

此外,判定队员是否有意触球时还需考虑球的运行距离、球速、是否为意外来球、队员视线是否受到干扰、队员是否有时间调整身体姿态、地面来球比空中来球更便于处理等多重因素。

法国队的传中球距离较远,球在空中飞行的时间长,球速也没有特别快,对于防守队员来说这也不属于意外来球,有充足的时间选位并做好头球解围的准备。综上所述,塔勒比的这次头球如果被视为“有意触球”,判罚法国队进球有效则更为合理。

然而,从VAR介入的决定来看,马里很可能是考虑到塔勒比头球解围时受到了法国队12号穆阿尼的干扰,穆阿尼的动作虽够不上犯规,但让对手在头球解围时身体失去了平衡,因此VAR裁判组不认为这是次防守队员的“主动触球”,而认定这是球砸到塔勒比头部之后反弹到了格列兹曼脚下,所以才向主裁提出场边回看的建议。

至于第二个问题——VAR介入的流程是否合规,相信很多人都能联想到此前英超赛场曼联对阵布莱顿时获得的“终场后点球”。(【解读】终场哨响后VAR介入改判球点球是否合规?)其实那回也不是第一次,五大联赛中还有更早的案例——德甲赛场(17/18赛季德甲第30轮美因茨2:0弗赖堡)。

先前这两个案例中VAR的介入都是合规的,因为防守队员在本方罚球区内的手球事件发生后主裁直接吹响了上/下半场的结束哨,且裁判员此后并未离场,VAR介入,进行场边回看,最后判罚球点球。

视线回到法国队这场比赛,当值主裁康格在第99分15秒时吹响了终场哨,随后VAR介入,这时裁判组都还没有离开场地,看起来似乎并不违规。

但从另一个角度的转播镜头(文章开头的视频)可以看到,康格并不是在球员庆祝过后直接吹了终场哨,而是在短短两秒钟内先鸣哨示意开球,待突尼斯队员开球后才吹的那三声终场哨。

这样一来便出现了问题,根据《足球竞赛规则》中的“视频助理裁判员操作规范”所约定,在比赛停止又恢复之后,除了处罚错误对象以及下列潜在红牌事件外,裁判员不能进行场边回看。

如果把整个事件比作一根线,在此前曼联和美因茨“点球补判”的案例中,这根线是连续的,因为裁判员直接吹响了半场/全场结束哨,也尚未离开场地。而康格已经在进球后鸣哨开球,突尼斯队员将球开出,比赛已经恢复进行,这根线就“断了”,本次VAR的介入显然是不符合规定的。

此外,本场比赛突尼斯队的进球同样也引发了一定程度的讨论。第57分钟,突尼斯17号斯希里在中场抢断并迅速发起反击,10号哈兹里破门得分。

在斯希里抢截时,他对法国队13号福法纳有明显的拉拽动作,然而康格并未判罚犯规。考虑到此次疑似犯规行为的力度,VAR不认为这是次“进球前明显的犯规漏判”也可理解。

除了终场前格列兹曼进球被吹的争议之外,康格本场比赛的执法表现还是不错的,但这无疑将是其本届赛事以及职业生涯中的最后一场世界杯主裁任务。

算上第二轮葡萄牙与乌拉圭比赛最后时刻的VAR介入(支撑臂手球被判点),来自东道主卡塔尔的专职VAR阿卜杜拉·马里现已连续两场比赛制造出了“大新闻”,他的世界杯前途也将变得扑朔迷离。

阿尔及利亚裁判员穆斯塔法·古尔巴勒在这场争夺出线权的关键战中一改自己首场执法时“全场隐身”的特性,将尺度收紧,开场仅3分钟便出示了本场比赛的第一张黄牌,并将严格的判罚标准贯彻全场,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但在第70分钟出现了一次比较奇怪的判罚。丹麦队长传传进对方罚球区,12号多尔贝格在苏塔的防守下倒地,主裁随即鸣哨判罚球点球,但又瞬间改判多尔贝格越位犯规。响哨太快,裁判组没有及时沟通。

整场比赛主裁古尔巴勒共计出示了3张黄牌,始终保持较为严格的尺度,比赛也一直在他的控制范围之内,不知本场的表现能否助其闯入淘汰赛阶段执法。

在今天凌晨结束的世界杯小组赛C组第三轮出线负于阿根廷,但仍凭借着净胜球的优势完成小组出线。

本场比赛的最大争议无疑是当值主裁丹尼·马克利在第35分钟做出的点球判罚。

阿根廷队左路发起传中,波兰门将什琴斯尼出击试图击球,但梅西抢点成功,将球顶出,随后什琴斯尼的手碰到了梅西的面部,主裁判马克利并未判罚犯规,而是示意由波兰队发球门球。但随后VAR介入并建议场边回看,马克利亲自观看回放后改判点球。

通过回放可以看出,什琴斯尼左手手掌呈展开状,目的是为了将球扑出,错过来球之后碰到了梅西的脸。这是一次意外的碰撞,从动作幅度和力度来看是够不上判罚球点球的。

马克利的临场判断也符合他在去年欧洲杯半决赛被斯特林“坑”过之后“不死人不判点”的一贯尺度。而VAR的这次介入则显得“多此一举”,马克利在反复观看被慢镜回放所“放大”的动作之后也没能坚持自己原先的判断。

值得一提的是,本场视频助理裁判员荷兰人波尔·范布克尔正是首轮阿根廷与沙特那场的VAR,当时开场仅5分钟的那次较为牵强的点球判罚同样是在范布克尔介入、主裁场边回看后做出的。

无论是首战中帕雷德斯被沙特队员“抱摔”,还是本场比赛梅西被什琴斯尼“打脸”,在主裁第一时间没有判罚犯规的情况下能否算是“清晰明显的点球漏判”,需要画上个问号。

如果这样的情况出现在欧冠赛场,那么严格执行欧足联尺度的范布克尔大概率是不会介入的,但在本届世界杯他这两次“过于严苛”的介入无疑都引发了轩然。

此外,当值主裁马克利在这场比赛中所执行的较为宽松的执法尺度也遭到了质疑。本场他共计判罚了17次犯规,出示了两张黄牌。第51分钟阿根廷7号德保罗的一次非常危险的铲球动作则逃过了黄牌的处罚。

德保罗这次铲球直接将自己的身体“抛出”,起跳离地后左脚亮鞋钉铲球,右脚脚背将波兰18号贝雷申斯基带倒。马克利认定德保罗以危险方式进行比赛,判罚间接任意球。但鉴于本次铲球过程中德保罗确实与对手发生了身体接触,将对手铲倒,判罚直接任意球并且出示黄牌更为合理。

本场比赛双方队员从开场便进行着极为激烈的拼抢,比赛全程火药味十足,全场共出现38次犯规,成为了本届世界杯开赛以来犯规数最多的比赛。对于裁判员来说,执法难度可想而知。

不过,本场主裁——英超名哨迈克尔·奥利弗并没有受到比赛节奏的干扰,他沿用了自己世界杯首场执法(日本0:1哥斯达黎加)时较为严格的尺度,在鼓励身体对抗的同时对每次犯规行为的识别都相当精准,本场比赛共计出示了7张黄牌,每一次纪律处罚都是准确无误的。

此外,奥利弗也尽可能多的对一些犯规情况掌握有利,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比赛的流畅性。

第80分钟,墨西哥22号洛萨诺从中场附近一路带球加速突破,在即将突入罚球区时被沙特3马杜从后侧放倒在地。与首场执法时哥斯达黎加队一次犯规的情形相似,奥利弗同样在准确判断了犯规地点(罚球区外)的情况下向犯规队员出示了黄牌。

考虑到犯规时旁边另一名沙特队员的位置以及上前干扰的可能性,这次犯规只是“破坏一次有希望的进攻”,而非“破坏明显进球得分机会”,故黄牌处罚无误。

纵观整场比赛,几乎没有出现过争议判罚,无论双方队员的犯规频率有多高、场面有多么混乱,奥利弗总是能够非常轻松地做出判罚,全程镇定自若,内心仿佛在说“英超什么大场面我没见过,就这?”

Tags: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